在经历了抜牙的口部手术后,一种令人不安的并发症——干槽症悄悄蔓延。这一口腔疾病伴随着剧烈疼痛,而治疗方案中为何排除刮除,引发了人们的疑虑。本文将深入解析干槽症的奥秘,揭开医生回避刮除的真相。
干槽症:抜牙后的阴影
通常情况下,抜牙后形成的血凝块保护着牙槽骨,防止细菌感染。然而,在血凝块意外脱落时,裸露的牙槽骨便成为细菌攻击的靶子,引发干槽症。它的症状包括拔牙后2-3天的剧烈疼痛和牙槽窝内发黑的腐坏组织,口内异味浓烈。此时需立即寻求专业口腔科医生的帮助。
刮除误区:触痛根源
乍一看,刮除牙槽窝中的腐坏组织似乎是解决干槽症的捷径。但医生们慎重考虑后却放弃这种方法。原因在于,刮除会加重创伤,使骨组织更容易继发感染。此外,创伤可能堵塞骨壁血管,阻碍血凝块的正常形成,不利于伤口愈合。
替代疗法:消炎冲洗与愈合促进
不刮除并不意味着干槽症无药可救。相反,牙科医生采取局部搔刮牙槽窝的方式,清除腐败组织,形成新鲜的血凝块附着在牙槽窝上。随后,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患处,消炎杀菌。,填充碘仿纱条促进伤口愈合,一周后拔出即可。这一系列操作都在局部麻醉下进行,不会造成疼痛。
正确认识干槽症,抛弃恐惧
干槽症虽让拔牙术后带来额外痛苦,但并不意味着难以承受的煎熬。虽然它比抜牙难受,但治疗过程的舒适性却超乎想象。一般在一两天内症状明显减轻,一周后便能逐渐愈合。因此,不必过分焦虑和恐惧,尽早前往正规口腔医院接受治疗才是正途。